x
有我就无一切――
我是生命的全部。只要拥有就无一切。
x
行就是命――
人生的命不是结果的好坏,而是行为的优劣。
x
立志的科学性――
生命的科学性就是立志的合理性。
立志不仅要大到“无我”,追求“没有意义”的东西,更要富有、流转和永无止境。
x
生命密码――
生命有它固有的快乐秘诀。人类没有认识。
我要用毕生精力来践行生命的最大限度的健康,和永恒幸福。
x
要行的,能行得起来――
成就灵魂的标准就是行为的自主性。
我要用灵魂的成就来改变行为,用行为来治疗自己的颈椎病。
x
贪,不仅仅是名利――
我们容易看到名利的贪着。而对于精神性的贪着就没那么容易发觉。
感受的贪着,艺术性的情景的贪着,爱好的贪着,健康的贪着,志向的贪着……
x
为你,是我的福气――
为了自己,成就的是一种贪婪,和贪而不得的苦恼。
为了你,成就了我的热情,我的力量,我的无目的性行为而带来的充实。
服务你,是我的福气;得到你的关爱,是我的恩惠。
把“你”扩大增多吧,我的福气就增大了;有了无限的“你”,就有了无限的幸福。
x
跳戏人生――
人生是场游戏,但最好的游戏是不断地跳跃的游戏。
眼看着自己所选择的路是错误的,就学会放弃,跳出来,重新选择。
明明知道意识被某事务某环境所局限,就换个角度考虑,跳出来,
重新处理。
明明知道当下的心态不好,或昏沉,或激烈,就设法改变,跳出来,重新部署。
人的灵地是一口口井组成的。当我们无力跳跃的时候,就会陷入井底而成为井底之蛙。
学会跳跃,学会超越,学会从历经的每口井中,体验富饶的人生。
x
清淡是恒理――
轰轰烈烈是激,不是常,浑浑噩噩是庸,不是常。
激的消亡就会走向庸,庸的奋起就走向激。
激虽有力量,却有尽头,庸虽无尽头,却无力量。
淡淡地不激不庸,清清地不执不弃。
没有尽头,却有力量。
平平常常,却又确确实实。
x
把心转悠起来――
心如猕猴,是动的,你就让它动吧;心又如万能胶,有粘连性,一用就粘,我们要用智慧去掉心的粘连,使心如猕猴一样地无拘无束地动起来。
在对众生地尊敬、帮助和交流中动;在对内心观察、交流和体悟中动;在对自然地欣赏中动;在对社会地奉献、融合中动;在对文化知识地学习中动……
动而不粘,用而不执,动静结合,内外交替,随缘调用,把心放在海阔天空的资源里转悠起来。切莫在一处停留!
x
开灵纳客――
心灵打开的人,才能接纳所有。心灵封闭的人只向他自己的观念开放。
x
短暂空虚是累――
短暂空虚不是消极的结果,而是执着的心得不到条件满足后的劳累。
x
感受是学习的钥匙――
我常常为一句自己想说却说不出来,哲人却给说出来的话而激动不已。这说明我们只有打开了自己的心灵,感受丰富,才能对别人的思想悟得透,吃得消,拒绝得了。
x
心灵的和平与发展――
自然、社会、心灵在大道上的理儿是一致的:
用科学发展观、和谐人类社会的理念,来治理我们物质世界的同时,同样要和平与发展自己的心灵。
自然的和平是万物的平衡,自然的发展是能量的积累与转换;
社会的和平是人际的和谐,社会的发展是物质的富有;
心灵的和平是思想没有矛盾,心灵的发展是智慧的扩延。
和平是一种当下的状态,发展是各种状态的连续。
心灵和平必须找到极点信念――在它的归属下生生不已。
心灵发展必须遵循螺旋式扩展――在轮回中提升。
x
心安理得――10分
“为而不有,善而不居。”
要作为,要培养好的思想行为习惯(善),这是安心的需要。
可又不能要结果,不能执着于去培养好的。要明白一切只是一种过程,要不断地得到道理,用道理引导我们的心该如何去安、去作为。
“为善”是心安,“不有”“不居”是理得。
x
坏脾气的良资本――
祸福相依。从认识自己的毛病中,养成改变自己的好习惯.
坏脾气是最容易找到的被改造的对象。
x
越学越“穷”――
一是穷理:对生命透悟,没有迷惑和高深;
二是穷己:所见我之行为全是病。
x
最富有和现实的理想――
一种目标是一个机会、一条路,没有回旋。
一颗心灵,八方散射,随时随地可为所欲为,路有万条。
x
心的张力――
生命的学问就是意识活动的学问,意识活动内容决定方向,而活动的力度决定健康。
松弛使人萎靡,绷紧使人痴迷。
x
短暂给了我们富有――
无常给了人们短暂,却也给了智者的富有。
没有消失哪有改变和创新?哪有生生不已?
走出永恒,迈向富有吧!
x
情绪是智慧的种子――
只要给每份心情浇灌反思,情绪就不再是负面,而是产生智慧的种子。
x
成就是当下的事――
理想是视点,不是支点。
成就是当下的事。
x
相知是欺骗――
人与人只有相同的欲望,没有相知的心灵。
因为打开的心灵,是多频的,没有同步。
x
为我真难――
名为了他人看,情为了交往,利为了物质。
哪一念是能为我、是为我?
x
静是富动――
运动是绝对的。静是心在思维本身处细微的动。
相比较行为之粗动,静的内容更富有。
x
自私就一定能自利吗――
自私虽然得到了便宜,却成就了欲习。对已没有利益。
真正的自私:是心灵的那份独有。
真正的自利:是处利境和逆境的不动。
x
用心成就欲――
呵护心迟早能实现心物一体,从而,得到利,成就欲。
呵护物、跟随欲,却迟早要丧失心的同时丧失身和物。
x
可为心为物,勿唯心唯物――
意念可以寄于灵、也可以寄于事或物。但切莫以唯一的观念,而执迷于灵或物。
因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都需要平衡。
两头都走走,相互调节。
x
散步人间――
在任何作为中,以散步的心态轻轻地安顿自己的心灵。使意念自然流畅起来。
x
把握心的度数――
心无体,却有温度和力度:
与人适度,得慈悲。
与利适度,得平和。
与事适度,得顺势。
x
空虚是有实的结果――
当你习惯于事务和外境,并认为那才是真实的时候。空虚必然如期而至,谁也逃避不了。
并且,当空虚来临的时候,不是抱怨、烦恼,就是随习放逸。
其实,对生命来讲,唯有心的空和实才是真正的存在。事务和外境是心的雇客。
如此,你才有能力,面对空虚
x
哲学的缺陷――
既然哲学离不开阶级,也离不开角度。那凭什么能找到真理而指导世人的人生观呢
为了认识物质世界,唯物主义者要人们接受一切都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决定意识。
为了认识精神世界,宗教和唯心主义者要人们接受:从心灵出发,以心灵为定位来认识世界。
哲学如果为了社会而不是为了个体人本身,而一味追求客观,那作为组成社会、享受物质的人呢?要不要为人的幸福,为人心灵本身来探索和倡导哲学本身的价值?
哲学的缺陷是角度问题,也是为什么目标的问题。
x
从心出发、从新出发――
幸福与痛苦、快乐与烦恼都是心的体验。故而,寻找离苦得乐,必须从心出发。
如果我们整天用心,却不知道心为何而用,如何使用,用到何处?那就是不明不白呀!
社会是发展的,物质是变化的,而我们片刻不离的心灵呢?是不是要时刻更新?!
从新出发。
让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不断地以新的经验、收获和观念,得到心灵的营养。
x
化欲为生――
不管我们产生怎样的欲望,只要看清它,不危害自己的健康,不违背道德,就应该放生。
生命是以生为主角的。上天有好生之德。我们怎能拒绝上苍给予我们的力量、激情,而在平庸里抗争寂寞、虚度年华呢
欲望给我们的痛苦和无奈,不是欲望本身,而是我们没有智慧利用和驾驭。
以欲为生,以欲为用,化被动奴役为主动得生。
如此,我们就拥有了生死大权。
x
为了那份做不到――
网址已经更换, 最新网址是:www.feiwen5.cc 关于解决UC浏览器转码章节混乱, 请尽可能不要用UC浏览器访问本站,推荐下载火狐浏览器, 请重新添加网址到浏览器书签里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