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天使的翅膀 4_天堂有多远 天使的心_废文网|御书屋

23.天使的翅膀 4(2 / 2)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有篇文章介绍了这样一个人,有这样一种经历――被人定性为有心理精神问题,经过一段人生、可以说是十分苦痛的生命旅程之后,却成就了一个传奇:

她是在一个道德严谨的村落长大,在那里,也许是生活艰苦的缘故,每一个人都显得十分强悍而有生命力。

她却恰恰相反,从小在家里就是极端懦弱,甚至宁可被嘲笑,也不敢轻易开口,家人越来越认为她不正常。

她从小听着不正常,也渐渐相信自己是不正常了。在小学校园里,同学们会很容易地成为可以聊天的朋友,而她也想打成一片,可就是不知道怎么开口;以前没上学时,父母家人很少和她交谈,有的只是叹气或批评,似乎认定她的语言或发音有着严重的问题,从来就没有想到和她多聊几句,说句不好听的话,就是懒得理她了,那么一大堆兄弟姐妹,没心思和她费那么大的神。

当她到了入学年龄,她又被送到了一个更陌生的环境,和同学相比之下,几乎还是牙牙学语的程度,她想,她真的是不正常了。

最年幼时,医生给她的的诊断是自闭症;后来到了专科医院,也有诊断为抑郁症的;到了后来,脆弱的神经终于崩溃了,她长期住进了疗养院,又多了一个精神分裂症的诊断,而她也一样惶恐,病没减轻、也没加重,只是默默地接受着各种奇奇怪怪的治疗。

在家里,父母家人忽略她的存在,从上学到上班,她都独立于圈圈之外;直到一次沮丧的、自杀的念头又盘踞心头纠缠她不下去了,她想摆脱困境,便写了一封信给自己最崇拜的老师。

既然大家觉得她是个奇怪的人,总是用一些奇怪的字眼来描述一些极其琐碎不堪的情绪,也就被人认定是不知所云了。家人听不懂她的想法,同学也搞不清楚,即使是自己最崇拜的老师也先入为主地认为她写的只是一堆呓语与妄想,就好心的找来自己的医生朋友来探望她,这就是她住进精神病院的原因。

医院里摆设着一些过期杂志,是社会上善心人士捐赠的。有的教人如何烹饪、裁缝,如何成为淑女;有的谈一些好莱坞影视歌星的幸福生活;有的则是写一些深奥的诗词或小说,她自己有些喜欢,在医院里又茫然而无聊,索性就提笔投稿了。

没想到,她那些在家里、在学校或在医院里,总被视为不知所云的文字,竞然在一流的文学杂志刊出了。

如此,医院的医师有些尴尬,赶快取消了一些较有侵犯性的治疗方法,开始竖起耳朵听她的谈话,仔细分辨是否错过了任何的喑喻或象征;家人觉得有些得意,也忽然才发现自己家里原来还有这样一位女儿;甚至旧日小镇的邻居都不可置信的问:原来得了这个伟大文学奖的作家,就是当年那个古怪的小女孩儿?!

她出院了,并且依凭着奖学金出国了。

她来到了英国,带着自己的医疗病历,主动到精神医学最著名的moudsly医院报到,与医生会谈的时间是固定的,每星期二的下午三点到三点五十分。

就像她的医疗记录上描述的:害羞、极端内向、交谈困难、有严重自闭倾向、怀疑有防卫掩饰的幻想或妄想;首次见面问话,从她摇摇低垂的头,麻雀一般细微的声音,医生就可见她病的不一般了。

后来的日子里,这位医师才发现:对她而言,原来书写的表达远比交谈容易了许多,渐渐的,医师从中了解了她的过去……

就这样,在固定的会谈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过了两年,英国精神科医师才慎重地开了一张证明她没病的诊断书。

那一年,她已经三十四岁了。

这就是发生在四、五十年代、新西兰女作家简奈特·弗兰的真实故事。她现在还活着,还孜孜不倦地创作,是众所公认的当今新西兰最伟大的作家(1997年文)……

当然,自安举这样一个实例,不是绝对的说,就是外部原因将没有病的造成了有病的,无论怎样,一个人总有他自身的内在原因;还是那句话,自安宁愿相信倒霉的医生医病头,幸运的医生医病尾;不能说先前的治疗对她是完全有害的,因为她的表现,不能不使人给她下了一个不符合整体社会、哪怕是一个小氛围的社会规范对人的要求。尽管说这种定义对她是有很大侵害的,好在她能忍耐,并在其中获得了机遇,才有可能最终使自己走出了困境。

还是那句话,每个人都有可能有自己的精神创伤,只有当了解创伤性质――病因后,才可能真正的去面对自己的伤口,积极治愈之,并从中完善人格,改善情绪,排除心理障碍,保持良好的心境,让生活永远充满生机与希望。

我们人啊,往往视自己的苦难为最大,这不能说是错,在他人看来,与他人相比,自己的苦难并不算什么,可对自身来说,那犹可能就是全部。如果一个人能从理解他人的苦难中看出自己的希望,看到人性的闪光之处和社会光明的一面,那这个人才有可能完全走出人生的困惑。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我们所处的空间是一个充满欲望的空间,一个人呢,有多少种欲望,就会平生出多少种烦恼。当然话不能如此绝对,但对有的人来说,妄想不受拘束、限制,也是人生烦恼的一大来源。

不论你相不相信,一般情况下,遵守公共规则、道德规范,亦是在减少烦恼、增加快乐的因由,特别是当一个人将这些已经是习惯成自然、随遇而安了,那无论处在什么样的境地,都会有快乐的源泉。观念改变了,态度也就会改变了,一切也就犹可能改变了。

随遇而安这四个字本身就已包含着“忍耐与坚毅”的内在精神,随遇而安不是一个人到哪都抱着我们自己一成不变的某些习惯,而是一个人尽可能适应所处环境给自己所带来的习惯变化,而不是绝对化的让环境随着你、适应你;每个人都应当去适应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否则,哪怕自觉再高明,也终将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很难被社会、他人接受、容纳。

而这样一个无家可归者的境界的小故事,很有意思。

一个到西方去的华人,一天到公园去游玩,天色渐晚,他却没了时间概念,这时一个躺在长椅上的流浪者,起身抖落着衣服,开心的对他说,到了关园的时间了,明天早来吧!明天公园里有音乐会,一定很热闹。

一个流浪者,一个处在那样一个不好境遇的人还自有他的快乐,更令人惊奇的是,他竟能、习惯成自然的一点不知苦的遵守公共规则……

这样一个事例更有意思:有一个劫匪到酒吧持枪抢劫,说来可笑,他拿了钱就走呗!偏不!他看上了一瓶酒,非让侍者给他装进包里,侍者说什么也不干――你抢劫是你犯法,我给你酒,你如不满十八岁,就是我犯法;到此,劫匪到显得挺可爱的了,跟侍者急得“忘了”手里的枪,竟将自己的身份证拿给侍者看,证明自己已满十八岁;结果可想而知,事后,警察很轻松的在嫌犯住所,将嫌犯捉拿归案。

从这个事故中,不难看出他那个国家的国民素质,想想,连个劫匪都习惯成自然的遵守一定的法律法规,可见他那个国家的整体国民素质之高。

从这样或那样的事例中,可以肯定,再高的国民素质也是从每个人的一点一滴的小事中体现出来的,而在这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好象是在限制着自我,实质是在解脱着自我,完美着自己的人生。

有这样一个花季女孩,与母亲相依为命,因总处在逆境中,不知不觉中封闭了自己的心灵,因看不到社会及其他人的好,不能不将社会及其他人看得一无是处,如果女孩老这样下去,自己难为自己,那迎接她及她母亲的只有死路一条。

在磨难中,她终于打开了心门,象初生的孩子一样,第一次睁开了双眼,第一次看到了世界的美好,自己再也不是一个冷血的人了。明白你不容易,别人也有他的不容易,人生难免要经历苦痛,必须学会自己去承担责任,人总要学会长大,为自己的心灵找一个家。

几年前的那一日,曾在主流媒体上看到这样一个事例――在大别山有这样一户乡下姐妹,父亲得了癌症去世不久,母亲又患癌症,好在维持住了。为了给父亲治病,已欠了不少债,母亲这一病,更是雪上加霜,如果再仅靠种那点地的收入,根本维持不下有限的生计。当时,姐姐还在读高中,妹妹读初中,一个要高考,一个准备中考;一向学习好的妹妹,为了尽早的能改变家中困境,自作主张,退了学,仅15岁便出去打工供姐姐读书。因年纪小,老板欺她小,初始,每月也就能挣一、二百元,如此低,做的还很辛苦。很是让人不平,这么点钱,她竟还碰到过黑心老板赖工钱的;但无论怎样的境遇,她都挺下来了。后来,打工依然很辛苦,每月已能挣到四、五百元了,而家里,姐姐也学成参加了工作,母亲的病也算稳定了;姐姐一提到妹妹,就落泪,她是姐姐,本该她供妹妹上学读书才是,妹妹学习比她好,一定能考上名牌大学,但事已至此,不可改变,也只能遗憾了!

妹妹有个梦想没有跟记者明说,不过,大家都很明白,很可能就是想等打工再多攒些钱后,就去读书,学技术。

我们没有什么理由小看勇于为家庭承担责任、哪怕是身处低微阶层、特别是那些匆匆走在异乡的人,在他们的生命中,将背负更多的责任。

我们也许可以嘲笑那样一些民工在很多方面社会公德的低下,但是,我们不可以嘲笑、轻视他们默默承担的责任――脏、苦、累、差、险,收入低又怎么样?这样的活,往往落在他们头上,他们为了什么呢?很大程度上是把血汗钱从四面八方与家里,以其改变困境;甚至能过上好的生活。从稳定社会的角度来看,何尝不是对社会、国家的贡献?可是这样的人往往好受不公的待遇。

往大了说,就承担责任本身而言,他们比许多自认为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强百倍,那真是一个人的辛苦,温暖一家人!这才是一种大写的、不用言表的真爱之所在的一种表现!

最新通知

网址已经更换, 最新网址是:www.feiwen5.cc 关于解决UC浏览器转码章节混乱, 请尽可能不要用UC浏览器访问本站,推荐下载火狐浏览器, 请重新添加网址到浏览器书签里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