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天使的翅膀 4_天堂有多远 天使的心_废文网|御书屋

23.天使的翅膀 4(1 / 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自安建议宇飞,多读一些文学作品,对人修养的提高、内涵的增加,是很有裨益的。

例如,小说《简爱》较好的表现了从苦难走向幸福的过程。主人公简.爱,验证着真假、善恶、美丑,体验着别人对自己的情感,及自己对他人的感情;经历了忧伤、恐惧、孤独、沮丧、仇恨;最后,以一颗充满仁爱的心包容了一切,并使自己获得了幸福。可以说,简.爱的幸福,最终还是靠忍耐得来的,因为学会了忍耐,才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他人的关照;因为忍耐,最终才可能从恨自己的婶婶那里知道她还有一个有钱的舅舅在寻找她,并由此才有机缘获知她并不孤单,她还有三个品德高尚的亲人与她同在;才有可能最终有条件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把握住开启幸福之门的钥匙……

有的文学作品即使你不曾读过,但其中的话语却是很有深意:世界上有这样一些幸福的人,他们把自己的痛苦化作他人的幸福;他们挥泪埋葬了自己在尘世间的希望,它却变成了种子,长出鲜花和香膏,为孤苦伶仃的苦命人医治创伤――《汤姆叔叔的小屋》。

而《悲惨世界》更显现实意义,因为卡福汝主教,主人公冉阿让开启了美德的曙光;因为义女诃赛特,主人公冉阿让开启了爱的曙光。从此,那个世界因为有了冉阿让,不再悲惨,冉阿让的作为闪烁着永恒的人性魅力!

宇飞谈到了孔子,认为孔子的教育理念好,自安接过话题,就他对孔子及其学说的理解,发表了一点自己的看法与宇飞探讨:

孔子学说讲的是什么呢?简白的说,就是做人、处事的道理;孔子讲究因人施教,对待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对待。

孔子要人做学问,要避免四种毛病:不凭空揣测;不全部肯定;不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孔子讲的做学问、做学问的,其实,一个人认知的各种学问,最终也是为充实内涵,学做人的道理。

孔子的言行能给人很深的教诲:

孔子赞美弟子颜回安于贫困,说:颜回真是个贤人啊!一筐饭、一瓢水,住在小巷子里,别人受不了那样贫穷的生活所带来的忧愁,颜回却能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

孔子说,他愿意做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人;也就是说,他向往的是安定、无忧无虑、天下大同的普普通通的生活。

孔子不但有和蔼可亲、循循善诱的一面,亦有让人觉得十分严厉的一面,批评起学生很不讲情面,孔子曾批评宰予是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wu)也。孔子批评弟子子路让他另一个学生子羔做费一个地方的县长,说子路是害了别人的孩子。一个人光有良好的愿望是不行的,还要有足够的学识,才能去承担重任;如此,更要斥责子路一番,说他不会选材。

孔子的学生樊迟有一次请教孔子怎样种庄稼和蔬菜,孔子骂樊迟是小人。其实,孔子气樊迟在哪里?想想,为师是在教你为人之道,这可是做人之根本,前无古人的大业,你樊迟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试探为师、诋毁师道的尊严,来满足你什么样的沾沾自喜之心呢?难道为师不会种庄稼,你就不接受为人之道了吗?这可是人之根本,难道你不明白“人有百行,各司其职,各安天命”的道理吗?!

无论孔子对弟子怎么训斥、如何严厉,也只是为提高弟子的境界,而不是斥责完弟子,弟子这一辈子也就完了。想想,做为一名弟子,如果连师父的话都无法承受,怎么还能指望这种人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能经得起大风大浪的考验呢!

孔子在“真的好意”这方面给人的启迪是很值得后人学习借鉴的――一次,孔子与弟子云游四方。一日,走累了休息,颜渊负责烧火做饭,在做饭时,灰尘落尽了饭锅里,他想放着不管,饭就不干净;想扔掉,又怕浪费,于是,他就把带灰的饭捡出来自己吃了;孔子远远看见了,就以为颜渊在偷吃,但是,孔子就是孔子,眼见为实,他也不武断,给人以解释的机会,他对颜渊说他梦到了先祖,要祭供先祖,颜渊道出了实情,并说,脏了的饭祭奠先祖是不敬,孔子自然心领之。

从这样一个故事中,我们也能体会到孔子学说的所在――那就是不偏不倚、无不过、也无不及的理念。只有如此作为,才可能给人以机会,亦给自己改正的机会,这正是孔子学说的难能可贵之处吧!

其实,先哲的至理名言所阐述的道理和现在是相通的。现在的道理再怎么自以为是,亦是不可能超越古代的哲学思想基础,只不过是换了现代名词,加以改造罢了;还想超越,不理解偏颇了就不错了。

宇飞认为,自安叔所借用的《鹅卵石的故事》、《辛苦先生的故事》,亦是表达出了他的一种心声:

一天晚上,一群游牧部落的牧民,正准备安营扎寨休息的时候,忽然被一束耀眼的光芒所笼罩,他们知道,神就要出现了。因此,他们满怀殷切地期盼、恭候着来自上苍的重要的旨意;最后,神终于说话了:你们要沿途多捡拾一些鹅卵石,把它们放在你们的马褡子里,明天晚上,你们会非常快乐,但也会非常懊悔,说完,神就消失了。牧民们感到非常的失望,因为他们原本期盼神能够给他们带来无尽的财富和健康长寿,但没想到神却吩咐他们去做这毫无意义的事,但是不管怎样,那毕竟是神的旨意,他们虽有些不满,但仍旧各自拾了一些鹅卵石,放在他们的马褡子里。就这样,他们又走了一天,当夜幕降临,他们开始安营扎寨时,忽然发现他们放进马褡子里的每一颗鹅卵石都变成了钻石,他们高兴极了,同时也懊悔极了,后悔没有拾更多的鹅卵石!

我们可以有这种认为:为什么要学习这些没用的知识,特别是对一些人而言,相对空洞的大道理?但是,你不能不学,这就如收集鹅卵石,在我们“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尽量的多收集鹅卵石,那么,有朝一日,你就会拥有一个钻石般的未来!

一定要明了人人都有不同的人生方向,不是非得要把学不大进去的高中课程学得多么好,按你的承受能力就行了,只要一个人经历了这个有人生里程碑般的一个过程,有了这个过程,人生的选择也就更显自由些。

知识,有的能被遗忘,但能力不会被丢弃,它将伴随你的终生。有的人高中知识可能掌握的并不好,但总能对其有一定的了解,这样就给自己今后增加了不少开阔视野的机会,也就是可以增加对事物的理解能力,这一点很显重要,特别是拥有了这份人生阅历,在理解做人的道理方面,在完善人格方面,会使人获益匪浅。

辛苦先生的故事是说有一个不愿上学的小孩,他认为上学读书太辛苦,学校太没自由;面对严肃的辛苦先生的教诲,他虽害怕,却也听不进去,满脑子胡思乱想,就想怎么玩个痛快;尽管他也十分畏惧辛苦先生,这一天,他却逃学了。他以为不上学了,他会很快乐,一会儿追蝴蝶,一会儿摘野花;不过,这种快乐只是“一时”兴致所至,很快就干啥啥没兴趣,干啥啥没意思。他走着走着,碰到了一个面目慈祥的老爷爷,老爷爷对他很好,带他四处走走看看,先是看到一群挥汗如雨的农民打晒粮食,可是当他听到指挥大家干活的人的声音时,不由大惊失色,再看模样,更以为那人是辛苦先生,老爷爷让他不要怕,说那不是辛苦先生,而是辛苦先生的兄弟辛劳;虽如此,小孩再也没了兴致看打场了,随着老爷爷又往前走,看到了一个排练的乐队,听着音乐,小孩显得挺高兴,只是面对对乐队队员严格要求的指挥,他是越看心越虚,指挥分明就是辛苦先生,看得他直往老爷爷身后躲;老爷爷让他不要担心,说那不是辛苦先生,那也是辛苦先生的兄弟,叫辛勤……

如此,小孩随着老爷爷走走停停、看看说说,从园丁到清洁工,他看谁,谁象辛苦先生;最后他泄气了,反正怎么都是辛苦,那还不如回学校读书呢!此想法一出,他抬眼一看,学校就在眼前,原来,他以为走了很远的路,其实,他只是围着学校转了一圈,而再一看老爷爷,不由惊慌失色,直往学校跑――老爷爷分明就是辛苦先生吗!

有了这段经历,从此小孩也能安心学习了,也就不觉辛苦先生那么严厉了,甚至,有时看辛苦先生还挺让人亲近的……

自安与宇飞还就心理学中定义的人的几个挺奇怪的心理现象进行了一点探究――

在心理分析中有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叫做退行作用――也就是说,一个人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有他该做、也应做的事,这应该做的事也可理解为他顺理成章应该承担的责任;只是有时人是不好把握自己的,出于某种原因,却做不下去了;如此说来,人的心理活动有时候是很奇怪的,当面对你应该面对,也应该做的事时,却没了信心,甚至想逃避,在潜意识的内心深处,往往有自我谴责。因为逃避自己该做的事,是无论如何也不好说得过去的,这种自责使人心理严重失去平衡,这在心理上是一种很痛苦的事;为了减轻内心的痛苦,自己开始在心里运用自我防御机制了,于是自己就有病了,哪都不舒服了,这样一来,自己成了病人;成了病人,不去面对自己该做的事就顺理成章了,找到了顺理成章的理由,表面上就可以心安理得了,心理上就恢复了平衡,就不再感到那么痛苦了,这种心理防御机制就叫退行作用。有些时候,人的病就是为逃避某些困难。

当然,不能完全肯定为病的病,并不是装病,它也是一种病,心理防御机制常常是潜意识里的活动,是人在不知不觉中的、潜在的动机作用下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往往本人是很难看破的,如此,也就很难自拔,也就真病了。

‘瓦伦达’心态,是说美国有一个高空走钢丝的著名人物瓦伦达,因走钢丝失事,失足摔死了,事后,他妻子说,她早就料到他要出事了,因为过去他每次走钢丝前,专注的是怎样走好钢丝本身,而这次,他在走钢丝之前,他的心思全放在了走这次钢丝能给他带来多大的盛誉,却忽略了他本该专注的走钢丝本身,所以才会出意外的,这就是‘瓦伦达’心态的由来。

潜意识理论是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创立的。他认为,人的精神生活分为三个方面:意识、下意识、潜意识,如果把人的心理活动比作漂浮在大海上的冰山,那么意识、下意识,只不过是露出海平面的那一小部分,而隐藏在海平面以下的却是冰山的主体,即潜意识;潜意识包括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实现而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欲望、意念,以及成长过程中的似已淡忘了的、表面已不能主宰自己的精神创伤等。

潜意识是人们行为的主要动因,它常常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支配人们的言行,比如,人们常常有说不出原因的恐惧、焦虑和忧郁,有动机和目的不明确的行为,无端地说错话、做错事等。然而,受潜意识支配的心理活动,人们不好察觉,有时,它通过意识折射出来;有时,可以从梦中显露,只不过反映出来的,并不是潜意识的本来面目,而是已被变形、化妆或象征化了的形象。

也许一位长期为焦虑、恐惧所困扰的病人,病因来自于潜意识中深深的“依赖性”;也许那个人高傲的自尊后面,暗藏着的却是可怜的自卑感;也许一个人苦恼的、争强好斗、惹事生非的怪癖,这些不好控制的攻击性行为,正是他内在情绪压力的症状,紧张、超负荷的情绪感染了你的行为和思想,使这样的人折磨周围的人来缓解、宣泄自己内心的紧张。

每个人都可能有自己的精神创伤,只有当了解“创伤性质”――病因后,才可能真正去面对自己的伤口,积极去治愈之,从而完善人格,改善情绪,排除心理障碍,保持良好的心境,让生活永远充满生机与希望。

宇飞明白自安叔着重引用一些有关心理学的这样文章,是在以防万一他在其中有什么羁绊,而让他有所了解总会对他有所帮助的……

宇飞对心理障碍的认识很有见地,他认为,有时,心理的残疾比生理残疾更可怕……

自安认为宇飞说的没错,但是不可否认,身体有残疾更会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障碍,而如果有这样的认识――残疾对我只是不便,而不是缺陷,这样的人是拥有了怎样的心胸!不能不让人钦佩。

我们无论能不能认识到,人生的遭遇和挫折是人生必经的朋友,并将会伴我们一生……

人生的障碍无论是他人设置的,还是自身在一个阶段真出了问题,实质只是人生的一个过程,如果我们敢于直面人生的障碍,人生的障碍就会变成一种我们内在的潜力,人生的挫折就会帮助我们去实现我们人生的自由。

有这样一个事例,有一定的借鉴性,当然,其中亦不乏一定的特殊性和不可重复性:

最新通知

网址已经更换, 最新网址是:www.feiwen5.cc 关于解决UC浏览器转码章节混乱, 请尽可能不要用UC浏览器访问本站,推荐下载火狐浏览器, 请重新添加网址到浏览器书签里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