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剑·菊花·酒_笑傲异界之修阵牛人_废文网|御书屋

古剑·菊花·酒(1 / 1)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周了,贫道关于此书的思路一直无法打开,只好先用自己以前的文章暂时代替章节更新。贫道会积极开动大脑,博彩众大神的精华,以打开思路的,保证完本。

古剑·菊花·酒

原道人

古剑

古剑,有绝世之锋,有屠龙之术,精光可射天地,长鸣敢比雷霆。惜十之八九总被裹以美革,饰于架上,压于匣底,甚或埋没于尘埃弃置于山海,久而锈披,满面苍苔。然任锈斑何等厚重也蚀不去我藏玉之胆,凭人世几番沧海桑田也磨不掉我流云潜锋,但有一日得逢琢玉之手,即烁耀精芒挥决浮云横扫六合。

古剑,乃激浊扬清之道也。古有黄帝挥之斩蚩尤,合炎黄,定天下,开文明;吴有专诸藏之刺王僚,牺自身,成阖闾,霸春秋;秦有刘邦拔之斩白蛇,起沛县,法三章,围垓下,兴汉室。越有勾践可灭吴,汉武八服镇五岳,刘秀秀霸诛王莽,曹操孟德定中原,诗仙太白青城传,稼轩长铗以击天。而集古剑道之大成者当是文天祥。

文天祥生逢乱世,入仕后临危受命,于南宋覆灭在即之际以文弱之躯率义军抗元,凭弱抗强,屡败屡战,威震蒙古十万铁骑。可惜生逢未世,南宋将灭大势已去,终因孤军难支寡不敌众而被俘,但他虽国亡身陷仍坚守民族气节誓死不降。在四年的囹圄生涯中,他经受了常人难忍的精神与肉体的折磨,坚拒了上至皇帝下至亲友的利诱劝降,忍受了妻女为奴的割心之痛,于元世祖至元十九年三月拒绝了元世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亲口承诺,慨然赴死,杀身成仁,其万古流芳的浩然正气,其永存汗青的赤胆丹心,激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或为国为民或为理想为自由,前赴后继舍生忘死。千载已逝,今日再次仰望先生,犹觉其如一把流光青虹的名剑,立起——光芒万丈,躺倒——万丈光芒!

菊花

菊花,有千姿百态的花朵,有姹紫嫣红的色彩,有清隽高雅的香气。可供观赏,可布置园林,可美化环境,可食,可酿,可饮,可药。它既有“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的娇柔妩媚,又有“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孤标不与百花同,浅淡芳香是性空。”的孤标亮节;既有“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英雄豪气,又有“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的的不屈不挠。

菊花,为避浊隐清之道也。古往今来无数洁身自好的文人墨客与其结下了不解之缘。屈正则夕餐秋菊之落英;魏世祖奉食菊以长生;元微之遍植秋菊绕篱边;黄冲天报与桃花一处开;杨万里重菊花而鄙黄金;陆放翁收菊作枕;李清照以菊自比;郑思肖画菊独钟;蒲松龄爱菊成癖;张恨水书出买菊。而最能契合菊花隐逸之道最给体现菊花高风亮节者非陶渊明莫属。

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做主簿,他也辞谢了。安帝隆安四年,他投入桓玄门下做属吏。这时,桓玄正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他当然不肯与这个野心家同流合污。元兴三年,刘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官吏,自京口起兵讨桓平叛。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并仿效田畴效忠东汉王朝乔装驰驱的故事,乔装私行,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驰报刘裕,实现了他对篡夺者抚争的意愿。刘裕称帝后的才干、功绩,颇有与陶侃相似的地方,陶渊明曾一度对他产生好感。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己,杀害功臣无辜,因私宠佞,这些黑暗现象,使他感到失望,就辞职隐居。义熙元年,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邮至,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遂授印去职。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从此再未出仕。

陶渊明辞官归乡,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归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至今脍炙人口。他性嗜酒,饮必醉。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义熙四年,住地上京失火,迁至栗里,生活较为困难。如逢丰收,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如遇灾年,则“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即便如此他仍坚拒亲友劝其出仕的好意。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不过,他的求贷或接受周济,是有原则的。宋文帝元嘉元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这时,他又病又饿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济劝他出仕,仍被其婉拒。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却能固穷守节,即使饥寒危及生命也不能使失节合污。公元427年,陶渊明在饥病交迫中与世长辞,终年63岁。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最杰出的诗人,开创了中国田园诗的先河。陶渊明的不朽诗篇,陶渊明的伟大人品,影响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辛弃疾等几代文人的思想和创作。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纵观先生一生,爱菊如痴,植菊不辍,效菊高节,尽得菊之精髓,称其为菊花之神毫不夸大。时光荏苒,先生已逝千余载,可其“举世皆浊我独醒”的清隽高雅,其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的孤标亮节仍如田园幽菊一般香萦人间。

酒,乃天地之尤物,乃食中之精灵。酒入腹虽不能充饥,不能解渴,但其能润神激心,外控言行。古往今来,上至宫廷王公大臣,下至市井贩夫走卒,高贵者,卑贱者,都喝酒。人类生活因有酒而丰富多彩,人类历史因有酒而斑斓多姿,茫茫尘寰因有酒而增许多有趣的风景,短短人生因有酒而添许多悠长的滋味。历史的长河因对入了酒,水奔流得更浪漫,翻腾起的浪花千古后仍使人感到精彩。酒之于中国,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成了一种文化象征,一种精神象征,渗入了中国人的骨髓。古人云:酒以治病,酒以养老,酒以成礼。今人言:酒以成欢,酒以忘忧,酒以壮胆。

酒,乃戏浊藏清之道也。“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杜康三滴血成酒;仪狄以酒医大禹;刘项斗智鸿门宴;光武勒马望张弓;曹操煮酒论英雄;关羽刮骨笑举酒;羲之酒兴作兰亭;刘伶一醉三年睡;靖节公田半酒粮;道子饮酣画如风;香山酒诗八百篇;张旭三杯草圣传;太祖杯酒释兵权;武松醉酒降恶虎;东坡东堂醉不起;易安东篱把酒吟;公望不醉不能画;板桥难得酒糊涂。至于进入喝酒最高境界之人,真正将酒中三味发挥得淋漓尽致者,唯李白。

“诗仙”李白,终生嗜酒如命,虽一生漂泊不定贫时多于富时,但腰间葫芦无论贫富无时不盈酒。“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饮三百杯。”他喝酒的名气几乎与他的诗不相上下,其未被明皇赏识之前即在长安城成为“酒中八仙”之首,赢得诗酒谪仙之美名。这固然可能是因为他天性喜酒,不过纵观其经历,可窥得他迷离的醉眼里,流露出的恐怕有三分应是天生我材不得用的无奈,三分应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气,三分应是任侠纵横蔑视礼教的狂放,唯余一分方是沉醉于美酒中的飘然欲仙。

酒中乾坤大,诗里剑气扬。酒张扬了李白的风流倜傥,酒孕育了李白千秋浪漫。酒成就了他的豪放不羁、洒脱乐观的诗情和张扬自我的浪漫主义情怀,他的饮酒诗歌则更将酒与诗的关系演绎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其诗风也因酒的参与而显得更为豪放、飘逸、浪漫。“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于青山绿水间,把酒临风,醉眼惺忪的李白,却依然诗如泉涌,醉笔生花,挥洒出一首首千古绝唱。《将进酒》、《把酒问月》、《月下独酌》、《金陵凤凰台置酒》、《客中作》《南陵别儿童入京》《金陵酒肆留别》等一篇篇溢满酒香的诗文,气势豪迈,意境奇特,想象大胆,语言夸张。得意时,他尽饮莫使金樽空,失意时,他抽刀断水举杯消愁;送别时他“金樽清酒斗十千”,孤单时他“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对待功名他“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与友同乐他”我醉欲眠君且去,明朝有酒抱琴来”。李白离不开酒,李无处不在饮酒,无时不在深醉,有条件要喝,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喝。没钱怕什么,“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一切的一切,都可随杯中酒一饮而尽,随笔下诗淡然而消。“嗜酒见天真”他的真,就如他口中的酒,掺不得半点儿水。他让自己的绝代风姿在酒中充分的释放,他让自己的满腹才华在诗中尽情的张扬。

千古而下,唯李白,方显酒之真,之烈,之香。唯李白的诗,方能让中国的酒文化美名远扬,唯李白的杯,方能让中国的文化酒挥发得淋漓尽致,万古流芳。

“酒入豪肠,三分豪气,七分诗情,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诗人已乘一叶扁舟飘然远逝,留给我们的是他那醇烈如酒的诗歌,还有那浪漫如酒的人生传奇。时至今日,每当掀开《太白全集》时,一阵阵浓郁的酒香仍扑鼻而来,不读,已醉了。

三分之一的古剑,我取其刚;

三分之一的菊花,我取其清;

三分之一的美酒,我取其真。

负一柄古剑,拈一朵菊花,携一壶老酒,履古道,迎西风,跨过人生的起跑线,我飘然前行。

最新通知

网址已经更换, 最新网址是:www.feiwen5.cc 关于解决UC浏览器转码章节混乱, 请尽可能不要用UC浏览器访问本站,推荐下载火狐浏览器, 请重新添加网址到浏览器书签里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