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心语相惜1_天堂有多远 天使的心_废文网|御书屋

31心语相惜1(1 / 1)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31心语相惜1

可枫与心语“同居”住在一个屋檐下,一谈谈的就是大问题――人呢,为什么来到这个世上?又是为什么而活着?

可枫并没有正面去回答如此深奥、难解,好让人钻牛角尖的问题,而是从一般意义上,一般人所能认识的宗教中入手,以置身世外的身份,谈他对泛泛意义上的宗教的一点己见。

可枫的站在局外、以局外人的角度、最大限度的放大心胸,将佛家为切入点,谈他对一般意义上的宗教的认识。可枫对宗教的论道,无意中成了“护身符”,不但正人、正己,亦给心语一种超凡脱俗、与众不同的心动――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佛法能给人带来什么呢?佛法会促使你无怨无悔度过黑暗人生;佛法会在不知不觉中将你的心胸广大了,而不是打着佛法的旗号,念着慈悲去强为之。

那佛法在哪里呢?从某种意义上讲,世代传承的经书就是佛法的一种展现,可是一个人如果好执迷于表面的说道,不明白、去明白书中“言外之意”才是最可贵的,那只会让你自觉在解脱自我,解脱人生的同时,又是在用一个框框在封闭着自己,不能理解:“不可执有,不可执空,维修中道妙理”的真意所在、内涵,最终把天下人,甚至与自己意见相左的同门都看得一无是处。当然,这也许是在其中的人的一个不可避免的一种过程,或长或短,早早晚晚,也都有可能跳出来看问题。

如果能跳出来看问题,那眼中的经书才有可能称之为佛法、无处不在的佛法――佛法给人带来的不是仇怨,而是消除仇怨,这绝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冤冤相报何时了的、表面意义上给不相信的人的太多的无奈,甚至因此被不明事理的人利用来贬低佛法的庄严、神圣。

可是,就算你理解了,总抱着不放也会成为一种“有误”,到一定阶段,你眼里的佛法,对你来说,也许反倒成了限制你的条条框框,让你都有不知怎么走,走不下去的意味,唯有当你把“经书”敢放下时,才有可能体会到,你已自然而然的把道装在了心中,你的内涵已被充实,心胸被放大,决不是念着慈悲强为之。到此,换个角度说,你也许才算在道中,真正的“得道”了。到这一步“算完了”吗?人和人不一样,不好一概而论,你也许还要将自己无迹于人群之中,周围的人之中――让人怎么看你?!就如这样一个古代故事所道出的道理吧!

三国魏蜀吴的后期,蜀国的功臣丞相诸葛亮已病故。后强势的魏国举兵灭了蜀国,当时灭蜀的魏将抓住了一个曾长期跟随诸葛亮身边的老军,魏将自以为他的文治武功可与诸葛丞相相比,就问老军,老军回答他:丞相在的时候,我没有觉着他与我们有什么不同,可是当他走了,就再也找不到像他那样的人了……

魏将听此,大感惭愧,言:吾不如诸葛丞相也!……

也就是说,人知道你的好,可是却不知你好在那里,与他有什么不同,可是当你离开时,却再也找不到像你这样的人了,你就是社会积极、稳定、可靠、可信赖的一员。

当然,凡事不能千篇一律,什么人也不一定非活在他人评价之中,为他人评价而活着。

如果谁认为自己做到了无迹于人群之中了,今生就圆满了,那就又有过了。

我们什么都敢、也能放下了,你就是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中最普通的一员,也许到此,才豁然开朗――认识到佛法给人的不是限制,而是最大的自由,对你来说,也许到了这个阶段,没有什么可忌讳的、没有什么不可以看,不可以接触的事物了,说的可能有点过份了――那真是“开卷有益”、没什么不可以理解的事物,一书通百家,也许你发现,你理解了孔子,至少孔夫子的这样一句话会让你感触不一般:道的高深之处连圣人君子都不一定全都知晓,可孔夫子又说了,道体现在细微之处.连普通人都很容易做到了,更对孔夫子的述而不作有了不一样的体会:

述而不作语出《论语.述而》,演化至今倒有了贬意。按现在的理解,述而不作表述只阐述前人的理论、学说,自己并无创见。而事实上,孔夫子的述而不作远非如此让一些人不屑一顾。述就是去悲悯、去认同、去包容、去解释,有了好的解释、才会有认同、有了认同、才有可能明白什么是悲悯、有了悲悯之心才有可能真正体悟到什么是大慈大悲!具有了慈悲之境界,由此宇宙才会为之端正,万物才由此含情,世界才为之美丽,我们人类才可能拥有美好的未来。

孔子的述而不作,看似在阐述前人的理论,而实际上却是他自己的创作,只是为让人明白,更容易接受他的思想,引用了一些前人的经典表达出来吧!这就是他自己的创作,无可厚非,只要能表达出自己的言外之意,引用什么,用什么方式引用,那当然随著书者之意了。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对不相信佛法的人来说,不嘲笑就不错了。别说不相信的人对佛门有偏见,就是在其中的人,也好误在其中,但千条路,万条路,每个人走的路不尽相同,但唯有一点不可改变,那就是:佛法最终是让人修出一副慈悲心肠,而不是铁石心肠,也许只有将这句话理解好了,就没什么不可以走过去的路了吧!!而上士闭心、中士闭口、下士闭门,也是值得人去好好探究一番的,这种说法很似“言道之人”修行的一个个阶段――下士闭门、中士闭口、上士闭心……

可枫对西方的宗教也有挺深的了解,在他看来,西教类似于东方的“佛教”中的小乘佛教。

一般意义上来讲,佛教分为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开宗明义,小乘佛教明确告诉你天堂地狱之说,如此好使信徒产生急功近利、追求幸福的鼓动,急于逃避地狱的恐怖的不良心态。这种学说,表面上专为知识较低,也就是对佛法认识不够,或也就能认识到这种程度的一般大众而设的;而真正的佛理,相对来说可称为大乘佛教,是不往天堂地狱之方面劝戒人的,而是促使人从理智上求觉悟、求超度。觉悟是觉悟人世间的虚幻,超度是超脱人世间的痛苦与烦恼,以其获得人生之真谛,明辨人生大义之所在。

西教的的天堂地狱之说,是讲末日、末世的审判,也就是明确告诉人:人是有罪的,唯有信主才能得到拯救,信主才能得到主的属灵,没有属灵的人,那就是一块发臭的肉,他们还好再三强调,光讲主的爱是不够的,要讲末日、末世的审判。

有关末日、末世的审判,可枫倾向于西教一个流派的这样一种说法:末日、末世,不是指世界末日,而是指人类一个时期的终结,由此为开端,人类将进入一个十分美好的时期。

等到末日、末世到来之际,无论你信不信主,包括死去的人――死去的人都会从坟墓里复活,在主的面前接受公正的裁决,有罪的人将被打入万劫难赴的地狱受惩罚,无罪的人将不但能进入人类社会的美好时期,甚至可能回归主的世界,永享主的福荫(福音)……

宗教之间因各有各不可改变的原则,难免有纷争,宗教世俗化,和平共处,是一个很不容易得到根本解决的课题,因为彼此缺少相互包容、沟通的合理因素,彼此都好抱着自己的理不放,如此纷争就不好消除,就如西教中有教士对佛教的误解与贬低,并在媒体中自以为是的宣扬――什么佛教徒是不讲师父、没有师父,就是靠个人云云一些歪曲的言谈,在他看来,没有他们的主,不信他们的主,世人都不可能得救。

教士如此极端之言,忘了他的主的教导――不要向东方传,因为人种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自然信仰就会有差别,那时不像现在,根本没有条件让西教去普渡所谓天下人,那样做了,只能带来纷争,甚至战乱。十字军东征,就是很好的例证,那些打着主的旗号的人,实则是在行使着一种罪恶。

事实上,真正对神的正信,甭管你信什么宗教,真正对神的信仰应该是有积极意义的,这样一句话可以说最终就是衡量宗教、信徒正与邪、是与非亘古不变的真理――要使人在其中变得善良,甚至不在其中的人,看到其中的人的好,都能促使他有所转变,用佛家的话说,佛法是让人修出一副慈悲心肠,而不是铁石心肠;有的人看似慈悲,实质已变成了铁石心肠,对神的信仰反倒给他披上了一层神圣的外衣,更津津乐道其中不自知。

如果一个人信的不管是什么,让你变成了铁石心肠,那不是你信的有什么问题,就是你自身没把握好,自身出了问题……

有关大小乘佛教之说,没有那么绝对化,关键是怎么理解到:什么是不可执有,不可执空,维修中道妙理的真谛之所在。小乘佛教中所讲的天堂地狱之说给人的心灵震撼所带来的重压,如能看开,走得过,放得下,从中更能彰显出佛法赋予人的大内涵,包容心的广大,到此,也就明了了小乘中也展现出了大乘的智慧、觉悟,也许更是一种非凡……

真的好意是不好领会的,人不能绝对化的眼见为实,这样在关键问题上容易走向极端,有关孔子的这样一个故事很好的表现出了这个深意:

孔子与弟子云游四方时,一日,走累了,休息,颜渊负责烧火做饭,在做饭时,灰尘落进了饭锅里,他想:放着不管,饭就不干净了;想扔掉,又怕浪费,于是他就把带灰的饭捡出来自己吃了,孔子远远的见了,就以为颜渊在偷吃……

有诋毁孔子的人,好抓住此事例贬低孔子,不是什么先知先觉的圣人。其实,是不是先知先觉并不重要,可不可以这样理解,他不过是借用此事例教导弟子怎么为人――有时,真实的情况并不是亲眼所见就能肯定的,如果一个人太固执己见于所谓的眼见为实,那很有可能犯下大错;又是孔子的言传身教,像为师这样大内涵的人都难免犯错,又何况你们!千万不能自以为是,贵在知错能改;而孔子这种标榜自己知错能改的精神,更是一种境界!

孔子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孔子的学生樊迟,有一次请教孔子怎样种庄稼和蔬菜,孔子不仅不说自己不如老农和菜农,反倒骂樊迟是个小人呀!

小人,在现代汉语里可不是什么好词,而在古代,小人有自谦的意思,在儒家一般用来指没有知识、没有修养、不懂礼仪、思想愚昧的人。

其实,孔子气樊迟在哪里?想想为师在教你做人的道理,这可是为人之根本,前无古人的千秋大业,你樊迟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试探为师,抵毁师道的尊严,来满足你什么样沾沾自喜的心呢?!难道为师不会种庄稼,你就不接受为人之道了吗?!难道你不明白人有百行,各司其职的道理吗?

无论孔子对弟子怎么斥责,怎么严厉,也只是为提高弟子的境界,而不是斥责完弟子,弟子这一辈子就完了。想想作为一名弟子,如果连为师的话语都无法承受,怎么还能指望这种人在社会复杂的环境中,能经得起大风大浪的考验呢!

确实,孔子值得人深思的地方很多,有人推他为万世师表,有人贬他一文不值,如果你信服孔子,那他的什么行为,你都会有合理的解释,即使有时是不能与人争辩的,但你心里自是有杆秤……

在现代社会,人的贪欲是在不知不觉中发展到极致,人的满足程度不高,相互攀比很普遍,很难找好自己恰当的位置,人家有洋房别墅、豪华汽车。我也要有;人家是亿万富翁,我也要向此目标努力。为此,多少人那心里不平衡的牙根都痛,变得不可理喻,不择手段,现代社会成了弱肉强食的丛林社会,人呢,毕竟是人,人是有思想、有善根的万物之首,怎么能如此学动物世界呢!那还是人吗?那不连动物都不如了吗?可不,动物只盯着眼前的这碗饭――“今朝有酒今朝醉”,而有不少人呐,嘴里吃着、看着锅里的不算,还惦记着怎么把别人锅里的都归为己有,断了别人的生路还不肯罢休。为什么那样一些人会变得如此不堪呢?说来说去还是没有正信的必然结果……

一说到对神的信仰,有一些人僵化的思想神经就绷紧起来了,好像洪水猛兽来了。其实不然,一个人相信命,也就是通常一些人所说的“迷信”,有神论和不相信命、无神论,关键是我们在其中是否保有善良的本性、宽容的心,又不偏激、自以为是,是否还能有感动在,因为只有感动在,才不会丧失良知与天性……

正信,会让我们去学会感恩,更易产生满足感、幸福感,那何为正信呢?《奥利弗游记》一书中,奥利弗妻子的话语就是一种正信的表现。书中说的是主人公奥利弗,因意外到让他经历了各种神奇世界――大人国、小人国等令世俗很难置信的人和事,当他得以回到故乡后,说出了自己的亲身经历,而那些有权有势的道貌岸然之人,为维护所谓的正统,对他进行了审判,并说他病了,要强行送他去精神病院强制治疗……

在书中,奥利弗的妻子说了句“熠熠生辉”的真知灼见――我们不管奥利弗说的话是真是假,我们只看他是不是一个好人,从中是不是成为了一个更好的人!如果人人都能对不能理解的事物有这样的见地,那我们的社会也许真的就变成了“香巴拉”,也就不用那么执着有没有天堂地狱了!

香巴拉,来自藏经的理想之国,香巴拉,即藏语,与香格里拉同一含义,也就是如“桃花园”般美好的地方的一种藏族称谓。在藏传佛教来看,香巴拉是无量永存、积功积德的庄严世界,说白了就是存道、幸福永远的神的世界――天堂。

香巴拉,从古至今都有人在寻找这美好的世界!香巴拉在那里?众说纷纭。在藏传佛教中有这样一个有关怎样前往香巴拉的指南――要想进入香巴拉圣境,要经过许多高山和沙漠,克服无数的雪山险峰和江河湖泊,除此之外,还必须得到香巴拉保护神的青睐和帮助,以降伏路途上阻挠行者前行的恶魔,才能最终得以顺利到达。

香巴拉究竟在哪里?藏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年轻人,历尽千山万水、千辛万苦寻找香巴拉这样的理想国度,之后,来到一位长者修行的山洞,长者问他要去何方?他说:寻找香巴拉。长者对他说:你不用去远处,香巴拉就在你心中。

你不用去远处,香巴拉就在你心中――藏族歌曲《香巴拉并不遥远》较好的表达出了这一主题: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人们都把她向往,那里四季常青,那里鸟语花香,那里没有痛苦,那里没有忧伤,她的名字叫香巴拉,传说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哦,香巴拉并不遥远,哦,香巴拉并不遥远,她就是我们、我们美丽的家乡……

如果世上众多的人都有此心,那众志成城,人世间被不住真的有那么一天会成为香巴拉。

最新通知

网址已经更换, 最新网址是:www.feiwen5.cc 关于解决UC浏览器转码章节混乱, 请尽可能不要用UC浏览器访问本站,推荐下载火狐浏览器, 请重新添加网址到浏览器书签里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