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正史在记录战争之时,往往只记录战争发生时间,军队行进路线,将领的策略等,但对于具体的战斗情形一般不作记录.我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可能:
一.编写者一般为文人,没有亲身经历战争,当然他自身也没法想象战争的确切过程.
二.当权者为保证自身战术的先进性,而不让编写者写的太详细.
三.国人故有的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思想,不屑很客观细致地表现战争.
所以流传下来的战争场面必以小说描写为主,而所有小说描写的战争没有哪一本没有三国演义的影子.那就形成了一些定式.突出将领的个人英雄作用,但凡打仗必是军师定策在后,将领冲锋在前,敌方一般就是土鸡瓦狗一般.
说了一堆废话,说说实际的.明末大明和后金的战争我们在史上可以看到,只要明军在无依托的野地作战,那肯定是一无胜迹.而现在我们讨论这个情况往往从将领无能,兵无斗志,以及官员腐败等问题看待这场战争.当然这些问题客观存在.而我认为根本的原因在于明军的战术和技术兵种的原因.
由于地理的原因,后金的八旗主力明显以骑兵为主,骑射是他们的强项.而培养一个合格的骑兵射手一般需要三年以上时间,后金原以游牧狩猎为主,所以一般从小就和马和弓箭打交道,比之明军招募来的一般农民训练成的士兵从骨子里说是不能比的.而战争又是大多以后金一方取胜告终,因此在战争后期的双方兵员素质已经不能相比.
其次是野战战斗的队形问题.明军明显缺乏机动性,只能以步兵方阵为主,以骑兵保护侧翼,辅以车阵和火器,大炮因为太过沉重所以当时情况下野战是不能携带的.当然在没有溃败之前如果骑兵去进攻密集的步兵枪阵会付出很大代价,而且明军野战除了赵率教身死的那一战,基本都是倍于后金人数的.如果后金真象书上描写的某某贝勒英勇无敌率领骑兵冲杀进敌阵,那历史真的可能改写了.
由于兵员的劣势所以这种场面是不可能出现的.由于没有确切的史料记载,我推测的情形应该是这样,两军对垒完成后,后金的中军是不会和明军的中军阵接触,而是派出轻骑兵从两翼用拿手的弓箭袭击明军骑兵和本阵,有于明军骑兵在数量和质量上不如后金军,所以基本是被动挨打的局面.
如果明军往前拼命.那一是不能保持有效严紧的阵型。二是也不一定能接触到后金本阵,两条腿和后金军十条腿(一人双马)的机动性没的比.所以当后金游骑兵消灭了明军骑兵后,那后金兵的弓箭对枪阵简直是噩梦.枪必须双手持,因此不可能持盾,就算两侧有盾和车阵掩护,弓箭的抛射也会给枪阵以致命打击.有人或许会问后金人会使用这战法吗答案是肯定的,这种游骑兵战法不是新鲜事物.在史上最强军,大秦的军队里就配置了这种骑兵,他们除了弓箭不配备其他武器.对于有心人来说不难知道这种骑兵的作用.况且还有大批类似范文程之流的小人.在打击到明军本阵后造成全部或局部溃败的情况下,后金的重甲骑兵才会突击,往往明军就此崩溃,而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想见那是怎样的一种修罗地狱般的场景.
由此让我想起吴襄在大凌河之役中的逃跑。他是看不到希望了。否则也不会丢下孩子他舅舅不管,跑有可能不死,不跑除了投降就是死。当然我不赞成逃跑和投降,更看不起汉奸,但实际的情况往往是残酷的,无依托的野战在明军来说确实不占优势。而且从史上来看,吴襄应该是训练关宁铁骑的主要将领。1。他祖上贩马,2武举出身,即军校军官生。3。在祖大寿投降后,他们父子实际掌握这支唯一可以和后金骑兵抗衡的部队。
话说回来关宁铁骑在数量上是没法和后金兵比的。而且由于装备好,所以载重就重,对马匹质量要求也高。而到了崇祯后期战争已经白热化,象军马这种战略物资已经不可能从蒙古和后金那边交易来。所以是高值易耗品。就算练成也不能改变大局。
说点奇怪的东西。最近穿越到清以前的好象和外国人交流喜欢用英语。麻烦看下世界史。17世纪以前最早通行的应该是意大利语,和拉丁语,到1609年荷兰独立以后又变成流行荷兰话或者是德语(当时没德国这国家,全是小公国),当时的英国人口没超过过600万,在欧洲大陆的人来看就是野蛮人和农民,当时说英语人家是听不懂的。
网址已经更换, 最新网址是:www.feiwen5.cc 关于解决UC浏览器转码章节混乱, 请尽可能不要用UC浏览器访问本站,推荐下载火狐浏览器, 请重新添加网址到浏览器书签里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