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青梅竹马_出泥不染_废文网|御书屋

78、青梅竹马(2 / 2)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我又笑道:

“养鸡才是‘洋计’!到了冬天,光给鸡舍烧炉子保暖,就够难伺候的了!”

母亲怒道:

“你这都说的啥?真是个傻蛋!”

我接口道:

“哈哈!我属蛇,可不就是个‘蛇蛋’嘛!”

(注:无州土话里的“傻”与“蛇”同音。)

……………………

俗话说得好:

“晚饭少吃口,活到九十九。”

今天晚饭吃得太饱,弄得自己胃里很不舒服,而且头昏脑涨的。今后晚饭一定要少吃,先不说对身体的伤害,我感觉这样很不利于自己的治学写作呢!

今晚文思比较杂乱,多是无聊琐碎话题。下次提笔,一定要先整理好思路,不可似此回无纲无领,则无滋无味矣。此后,每两天最少须有似此一记也。

……………………

(三)永远对未来充满希望

1996年10月14日

昨晚从电视上看了一部外国电影《火柴女》,至11点方结束。故事庸俗肤浅,演员的演技亦平庸不堪。

火柴女为一可怜的黑人女孩。主要情节是批判圣诞节满街驱赶穷人的警察,支线故事则是一对善良的父子由分裂到和好的过程。

这只是一部平庸的社会问题电影,许多谐谑情节刻意而生硬,漏洞百出,不值得我细作评论。

……………………

稍后看中央台的《读书时间》。我打开时,节目已经演了不少,听三男一女胡扯什么“走进鲁迅世界”。

他们读鲁迅文章的心得也很平常,评论毫无针砭,不能切中要害,不分精华糟粕。且有一人大张着嘴,不住傻笑,即使不笑时也呲着参差不齐的大白牙。

他们谈到了鲁迅的小说、杂文,特别提到了《野草》中的《过客》,提到什么“精神三角形进步”,真特么莫名其妙。还有什么“是鲁迅让杂文成为真正的艺术品”,甚是浅薄,不值得看下去。

我就关了电视,回我的屋子躺下。翻来覆去睡不着,就起来看《鲁迅散文》第二集。睡觉时已经凌晨一点多了。

……………………

1996年10月15日

昨晚在电视上看了一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我感觉这是我十几年来看过的所有电影中最伟大的一部,没有“之一”!

这部电影对窝在农村、身处绝境的我,提供了强大的奋斗信念。我相信自己一定会突出重围,改变命运,实现自己的文学理想!

在我眼里,肖申克的救赎与信念、自由和友谊有关。尤其重要的是,主人公安迪一直对未来怀揣希望。

但是男二号瑞德却说:

“希望是危险的东西,是精神苦闷的根源。”

……………………

瑞德在重重挤压之下的牢狱里,呆了三十年。他似乎也的确有资格这么说。因为从进来的那一天起,那个道貌岸然的狱长就说过:

“把灵魂交给上帝,把身体交给我。”

虽然瑞德有能力弄来香烟和印着美女的扑克牌,甚至任何生活用品小东西。但是其他异动在这个黑暗的高墙之内,似乎都无法生长。

所以当安迪告诉他:

“记住,希望是好事——甚至也许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永不消失。”

瑞德是无论如何也无法相信的。他不能说服安迪,但内心对安迪的想法是嗤之以鼻的。

……………………

但是,谁也无法想到,安迪凭借着对未来生活的希望,硬是用了二十年的时间,持之以恒地挖地道,挖开了一条瑞德认为六百年都无法凿穿的隧洞!

当安迪终于爬出五百码恶臭的污水管道,站在瓢泼大雨中情不自禁地张臂欢呼的时候,我们仿佛看到信念刺穿了重重黑幕,在暗夜中打了一道夺目的霹雳!

在那道闪电的刺眼亮光之下,我们懦弱的灵魂纷纷在安迪张开的双臂下现形,我们的灵魂也为之颤抖不已。

我们看到监狱长打开藏有安迪凿石锤的《圣经》时,翻至那页,正是《出埃及记》。这个章节详细描述了犹太教徒逃离埃及的过程。

……………………

庸常生活里的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按部就班,习惯了先说“那不可能”,习惯了没有奇迹,习惯了一切老生常谈,最后也就对一切熟视无睹麻木不仁了。

可是安迪的成功越狱告诉我们:一切事情,不去试试,不去努力,怎么能知道结果呢?

让我们留住一些信念吧,在它们丧失殆尽之前,不要停止努力奋斗。

我们的希望也许无法最终实现,也许无法让我们更有意义地活着——甚至它们只会愈加带给我们更多的虚无感。

然而我明确地知道,我有多么需要这样的信念。即使你认为这个信念是虚伪与自欺。

你可以说我在做梦。但我绝不会是世间仅有的一个做梦人。

……………………

有个情节很感人,安迪冒着被打被禁闭的危险,为狱友们播放了一支歌。我不明白那个女高音唱的歌是什么意思。

事实上,我也不想去弄明白。有些东西不说更好。我想,那是非笔墨可形容的美境。然而却令你如此心伤。

那声音飞扬,高远入云,超过任何在禁锢中的囚犯们所梦,仿佛一只美丽的小鸟,飞入这灰色的鸟笼,让那些围墙消失,令铁窗中的所有犯人,感到一刻的自由。

当安迪不顾一切地在监狱的喇叭里放这首歌的时候,电影镜头缓缓划过正在广场上放风的犯人们和狱警们。

他们都令人感动地静立在当地,抛却了所有愤懑、狠毒和怨怼,沐浴着从未觉得如此自由的阳光。

美妙的乐声铺洒在这些罪人们身上,来自俗世的美妙音符,似乎将他们都濯洗得纯净无比。

……………………

也许我能明白安迪的用意:强者自救,圣者渡人。

那次修屋顶的时候,他为大家争取来了啤酒。事实上,他是为大家争取到那种像在修缮自家的屋顶一般自在的感觉。

虽然安迪不喝酒,但他的微笑中却带着巨大的幸福;放那首天籁之音一般的歌,也是他要唤醒狱友们早已丧失殆尽的自由感。

然而强者终究是少数。在自由面前,更多的人们却纷纷选择禁锢。在监狱图书馆呆了五十年的布鲁克斯,为了不被假释,竟然想通过伤害狱友来达到留在监狱的目的。

这难道不是很奇怪吗?自由本来应该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东西。

可是布鲁克斯们,却早已经在监狱的规则之下规则了自己。他们需要规则,需要秩序,如果没有它们,甚至感到无法生存。

……………………

对此,瑞德这样评论道:

“监狱里的高墙实在是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是体制化。”

布鲁克斯最后得到了身体的自由,灵魂却已经被无可挽回地体制化。他终于没有能够摆脱对自由无法适应的困境,悬梁自尽。

即使睿智如瑞德,在出狱之后却也悲哀地发现,自己竟然连撒尿都要向经理报告,否则就一滴尿都挤不出来。他也在考虑如何违法以便回到监狱,甚至考虑像布鲁克斯那样离开人世。

我们这些平凡世俗的人啊,要么忙着生活,要么忙着等死。步履匆匆的人们啊,也许应该偶尔驻足,跳出来看看自己的模样。

我们终会知道,习惯于服从规则的人们,将付出巨大代价来习惯本来属于每一个个体的自由。

……………………

关于电影里表现的友谊,我只想简单说几句话。

这部电影无关爱情,除了妻子背叛安迪的开头部分。有的只是监狱中的男人间的友谊。

瑞德和安迪的那种友谊置放在高墙之下,似乎比我们纷繁俗世中的友情来得更加纯粹和干净。他们都是内敛的人,然而洞悉一切,心意契合。

我喜欢这种感情。所以在他们最终相会于太平洋小岛的阳光沙滩的时候,即使已经是在深夜里,我也忍不住哈哈大笑了。

这个奇怪的笑声,倒把我已经睡熟的父母乱醒了,吓了他们一大跳,还以为我是被残酷的命运逼疯了呢!

当我回到我的小卧室睡觉的时候,我不禁深思起来:

如果我也身陷肖申克监狱,我这个自诩伟大艺术家的人,会成为影片里的谁呢?

最新通知

网址已经更换, 最新网址是:www.feiwen5.cc 关于解决UC浏览器转码章节混乱, 请尽可能不要用UC浏览器访问本站,推荐下载火狐浏览器, 请重新添加网址到浏览器书签里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